张志国:游于艺 乐逍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当代许多有志向的雅士文人,于道,于德,于仁的追求上颇多修炼。但是,独独这“游于艺”,特别是书画之艺却常常可望不可及。
作为高雅的艺术活动,书画艺术来自于人的精神创造,它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真挚饱满的情感,很多时候更是需要不凡的悟性,有人称那些真正艺术家为“小众的精英文化阶层”。历代以来,传统士人长期的园林亭榭生活,使得书画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最好载体,名家杰作频出,脍炙人口的笔墨雅事不胜枚举,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步入当下,很多优秀的书画家仍然在追寻古人的足迹不断前行,享受着艺术带来的乐趣,在笔墨游戏的挥洒之中,逍遥自在的书写生活,让人艳羡不已。
书画家张志国生长在京城,八十年代经常求教于书法大家王遐举先生,后又拜当代书法大家夏湘平先生为师。他擅长书画创作,艺术收藏颇丰,曾在主流传媒机构工作多年,后涉足商场,起起伏伏,尽管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张志国骨子里却是一位名利心薄,重视情义,有高雅追求的人。几十年来,他以画会友,以书写心,认真读书,重视知识、智慧、人格的修炼,对于天与人、物与我、情与理等关乎艺术本质的问题都去努力认知和思考,对于书画界的不良现象,他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这也为他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无论年龄的大与小,辈分的长与幼,毫无隔阂,谈天论道,就艺论艺,相互提升,交往的平淡而又有品位。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张志国的书画艺术随性、自由,而又不失严谨,没有临摹之作对古人的谨守重复,也无写生之作对自然的摹写拘泥,注重对内在自然的体验,根于传统,关注生活,但又不为二者所囿,作品有一股发自内心的鲜活之气,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评价他的作品:“以山水花鸟为题材,涉猎多项,笔墨生动,犹以明清以来各家各派为师,对于笔性墨气很是敏感,墨色透明而不浮躁,色墨关系亦处理得当,有一股文人高雅之致。”。在他看来,艺术就是艺术,要有自然之气,有物象固有的魂魄,以及人对他的体悟,是对胸中物象的描绘,不是对自然美的单纯欣赏,是仁者之乐和逍遥之意的书写。
艺术是有感而发的,情感是绘画艺术的生命,也是日常生活的丰富经历反映,以情感入画,能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和充满生活气息。张志国的作品中饱含直觉和感情,二者是他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在他看来,艺术的产生与完成,正是通过艺术情感的形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情感化来实现的。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情感与画面的形式语言是交织在一起的,作品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现而显示出生命力,同时也为画面形式语言创造真实的情感意境。他面对物象所产生的瞬间情感成为画面的灵魂中心,在绘画过程中融入自我的真实情感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和充满神韵。
张志国的艺术作品是围绕表现个性、体现自我情感来展开的,因此作品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是围绕个人情绪联想来完成的,他合理的运用形式本身的特点来组织画面,并通过笔墨这一载体最终完成。
对于中国画来讲,笔墨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张志国作品以书法入画,具有很好的笔墨修养,试图以最少的笔墨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并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书画圈长久以来便有“画如其人”的说法。生活中,张志国喜欢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他也将这种特点融入到了笔墨之中。中国画的笔墨讲规矩,也讲随机性,无规矩会丛杂散漫,粗糙无序,没有随机性势必拘谨刻板,失去意笔写天真之趣。张志国重视笔墨的修炼,他的笔墨随机放松,富有行草般的书写性,心手相应,挥洒自如,是发自心灵的抒发,而非无度的率意和恣肆的轻狂,这来源于他浪漫天性的追求。他深知,笔墨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文化与趣味的修养,一种心手相应的感觉,他有固定的审美标准,却能不断的变异;它追求形式美感,更注重文化意蕴。
中国画重视文、行、艺的修炼,张志国把修炼解释为一种综合人文修养,几十年来,他始终看重笔墨质量,讲究书法用笔,在结构、造型、空间、形象、意境的营造上,显示出强烈的书写个性,同时更注重作品底蕴的 修炼,他以回望经典、关注当下心态,修炼心性,沉淀笔墨,在艺术之中追逐人生的理想。张志国的恩师、著名画家杨延文先生寄语:“志囯聪颖,以心气作画,山水丶花卉翎毛兼善。山水走钟灵毓秀一途,而花鳥直追高古,可谓两翼振翅相得益彰。中年悟道,必有大成!”。
隋永刚
(作者系美术评论家)
已阅21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