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论坛 >

气胜韵长的新我——梁永琳书法谈

作者:周祥林

    认识梁永琳兄是在十余年前,那时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做编辑,我在《中国书法》杂志做编辑,离得虽然不近,却每每把盏小酌之余,便是一场捭阖畅谈。当时的书坛,正流行“二王甜媚”、“颜柳恶札”、“秦汉还可以”、“宋元太一般”等豪言壮语,好像整个文人书法史就没有几个可以称好的,如果非要找,口碑最好的只有王铎。对于这些,永琳和我并未为之摆动,而是互励护守,不肯随波。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一切也都发生了变化,我早已离开了《中国书法》,永琳则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的主任,但我们仍时常秉烛而谈。十几年或许并不算长,不过,在当下这浮躁而又物质化的环境中,两个没有任何利益牵连的旧友,仍能频频相晤,难免会让人生出疑问,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之间一直有一条线紧密相连着,这条线让我们享受着对方的“利益”,感受着对方的思考——这就是书法。而且心绪仍与十余年前一样,不高蹈创新,不标奇立异,更不再信“二王甜媚”、“颜柳恶札”的狂言,甚至已不再喜欢王铎了,对传统尤其是传统中的经典更加崇敬与顶礼。

    不久前,又与永琳相遇,他说他新近整理了不少作品,约我去看一看,这样的机会岂能放过。于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来到了他的书案前。我们虽有十多年的交往,但如此系统地看他这么多的新品旧作还是第一次,这一看则更是大为惊奇了。

    不仅真、草、隶、篆齐全,而且无不精彩,这更让我对他那植根于源,博采于流,穷究经典的执着有了深深的赞同!

    永琳可以说一直是情钟经典的。他早期师二王,以“圣教”为基,旁及《兰亭》、《丧乱》及大令、智永等二王一系,不仅行书,小楷、中楷也紧抓不放,然后又上追秦汉商周,下逮宋元明清,有名无名之帖,有考无考之碑,只要好的他都不放过,但础石仍是二王,故其早期的作品,全以二王趣味为主。但由于他直师源头,不从明清及宋元学二王者入手,所以二王一脉容易出现的软疲滑媚,并未零落在他的笔下,甚至没一点恼人的影子,当然也没有宋人学二王引来的浮躁之气。有人说从二王入手,容易油滑,那就让他看看永琳的作品吧!

    及至他情钟草书,一上手便是张芝的《冠军帖》。考证者以为《冠军帖》是托名张芝的伪作,永琳却不管他,他不太在乎真伪,作伪作到这种程度,也只是图个名而已,难度却一点不减。这期间,他还把汉魏六朝名家的草书通通学了个遍,史游、皇象、索靖、张华、大令、右军等等,可以拿来的无一不取。有人说是不是太杂了,他则说,个个风神绝世、千古无双,还会杂?之后,他又放怀旭、素、山谷,并顺手抄了明季的青藤、白阳、王铎和傅山。当然,在不得不面对小字如何拓大的问题时,他在一段时间里倾心于王铎和傅山,然一旦得手,便又返回到汉魏六朝唐人的草书中去了,源清流浊,这是他认定的真理,也是他师古的法门。

    几十年如一日,这在旁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却处之如常。

    终于,这如常开始“不如常”了。

    气胜,是这“不如常”的最突出处。一般人作草,往往以草法为要,永琳则不。在他看来,草法乃是基础,不然,有草而无书,岂不成了草字,而非草书了?他作草,首以气胜,这是别于他人的地方。草书的气,其实最难捉摸:飘逸?古拙?浑朴?哪一样最好呢?大多数人会选飘逸,永琳当然不会放弃飘逸,因为他起手即是《冠军帖》,但令人钦佩的是,他并不以飘逸为主,而是以古拙朴茂居先。他说:“大凡以造型为主的艺术,多以飘逸灵动为美,唯独书法要厚,不仅笔墨,气也一样。”这话颇耐玩味。放开想去,是不是我们常说的“汉唐精神”,是不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呢?这样的作品想不打动人,都不可能。

    当然,如果仅仅是气胜,我们还不足以被长久地打动。古人论画,第一即为“气韵生动”,这“气”后的“韵”,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画如此,书亦不例外。

    观永琳的草书,除了一股高古雄阔之气向你袭来之外,潜入你心底的便是这“气”后的“韵”。

    对于书法,有一种说法叫“晋人尚韵”,而晋人的书法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可谓最高,最高的原因在哪里,窃以为,就是一个“韵”字。永琳起手从晋人中最好的二王入手,便夺得三分韵致,加之长期读书的滋养,其韵已渗透到他的腕臂间,熔铸于他的笔墨内,再加上骨子里的那份雅逸,这“韵”呀必定是“绵绵无断时”的。

    在当下这个什么都用电脑,拿起毛笔便可称书法家的时代里,能够“气”、“韵”兼备者,可以说是百里也挑不出一个,但我们若以此来衡量永琳,那标准又太低了。因为,除了“气”、“韵”之外,他的作品还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新我,就是永琳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永琳是一个心怀经典、虔诚传统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固守一隅、不越雷池。相反,一有机会,他便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其实,从早期对二王的学习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他的才情是匠心独运的,不像有些人完全随己意自造,而是在不经意中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如果你细心,就会在一些关键处看到“梁永琳”这三个字,不矫情,不做作,不把自己的衣服随意穿在前贤的身上。这一点,同时也体现在他对隶书与楷书甚至是诗词的学习上。他学隶书,遍临汉碑,但写出的却是他自己;他写诗词,二李、二杜、大历十家,可谓无不深浸,写出的又是自家语气,大有“花气袭人欲破禅”之意,但就是未破,未破的这一点,我以为就是他自己。

    行书、隶书、楷书、诗词、文章,这出古入新的一系列,成了他一个秘不示人的法则,也成了滋养他草书个性的秘笈。

    你看他的草书,第一眼,是充满古意的;再一眼,又都是梁永琳的;再一眼,这一切都是梁永琳的内心世界——品格,个性,情感,时代精神。

    草书写到这个境界,还想干什么呢?

    是的,还想干什么呢。我曾把这个问题问给了他,不料,他谦谦地一笑:“干什么,要干的太多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学习了,才能滋养,滋养了才能飞翔,而飞翔是没有止境的”。

    作为同道,我希望永琳兄飞得高、再高;作为好友,我会把这飞翔当作榜样,在榜样中感受他那浑厚幽雅的气韵和勇于创新的自我。

已阅1742次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画廊简介】  

版权所有:北京博雅觅庐画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0号紫荆豪庭1座6F 邮政编码:100026
电话:010-85965283 85966756 传真:010-85965283 联系人:丁小姐 穆先生
网址:www.boyamilu.com 电子邮件:boyamilu@163.com website by aplan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