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李德亮的艺术支点
作者:梁永琳
李德亮的本职工作并非书画艺术,但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长阎飞鸿看了李德亮的书画作品,由衷叹道:你选错了职业。
我读李德亮的书画作品,也有感叹:诗有别材,艺术亦有别材,他应该是为书画而生的。
记得一位著名书画家说过,书画如参禅,书画家整个艺术历程就是一个反复参悟的过程,参透了一层又一层,无穷无尽。李德亮在书画艺术的起步并不早,却能迅速地窥见艺术的堂奥,这必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以为他对书画有极高的悟性,参透了许多东西。无悟性的“书画家”实在不胜枚举,君不见,有许多书画家东奔西突,似乎热闹,也惹人眼目,最终却成为流云。这些书画家似乎忘了一点——所有的艺术风格或技巧,均需找到与自己个性的契合点;否则,即使艺术风格或技巧很时髦新颖,也会产生不协调的效果,犹如西方人穿马褂或者中国人穿苏格兰裙。
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对书画家而言,找寻支点,往往就是他成功的突破口。
那么,李德亮的书画艺术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对李德亮而言,他的书画作品有别于那些临摹的、技巧训练式的作品,也有别于当代那些已经成为诸多新人追捧的大家之作;有别于那些偶尔操觚率性而为的作品,更不是简单的师心自用。流行的东西于他如浮云,他对经典的书画作品用功甚勤且有独到的目光。品评书画家的人都喜爱用“博采众长”这类褒词,其实,大而无当的背后很多都是无法兑现的东西。对此,李德亮在心中显然有一把自己臧否的尺度: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我喜欢那个就学那个”,“我不专门临某一家”,“我不是博采众家,喜欢的我才学”,他说。可以说,生活阅历与人生感受的丰富使他的艺术境界开阔深邃,落笔起点便高。所有与书画创作有关的东西,都要经过自己个性的筛洗熔铸,自心灵汩汩而出,也就没有了俗气、匠气、伧夫气、酸腐气……
他在平实的风格背后,透出的是自信的霸气。磅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养之气,诚哉,古人之言!
郑板桥说过,十分学要七分抛,各自灵苗各自探。
李德亮的书画作品虽然来自于丰厚的传统积淀,却已有活脱脱的自家面目。他的书画在平实的风格背后透出大气、灵气、清新与通脱……
我读李德亮的《初春》、《映日荷花》、《远山在呼唤》、《山居图》、《金秋》、《春归》等作品,甚至书法,仿佛都能闻到山野那清新芬芳的气息。
童年便生活于山村的他,对大自然情有独钟。他的书斋名为“倚山斋”,不难窥见他对家乡山水的挚爱。如今他正处在艺术创作的活跃时期,对书画艺术如痴如醉。目前的画室已难以施展身手,他便想到退休后到老家门头沟盖5间大平房,自己要有30平方米的画室。我可以设想:那时他与大山对话之后,该有多少令人惊喜的作品诞生!
“学书画的要学文学、学点诗歌”,李德亮说。此语颇可玩味。自从中国的文人把书画纳入自家麾下至今,书画便体味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再也无法舍弃文学了。
试读他创作的两个对联——
他送给叶乔波的对联:
春山翠叶诗梦里,秋水乔波画图中
他送给某大使馆官员的对联:
知书晓礼笑看五洲风云,辨是明非闲听四海波涛
你也许已经理解了文学润物细无声般对书画艺术进行的渗透!这,也是李德亮书画艺术的另一个支点。
(本文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副主任)
已阅14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