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论坛 >

杨延文之山水情怀

作者:朱虹子

    杨延文是一位独具风姿、成就卓著的山水画大家。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为当代中国画坛所瞩目,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他创作的山水画《江村疏雨》一举在意大利曼齐亚诺国际美展上夺魁,荣获金奖。国内画坛为之兴奋,其业师吴冠中先生热情撰文称“一枝红杏出墙来”,“杨延文的画,像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头,惹人注目。墙里呢?春色满园、群芳争艳、人才济济”,“金质奖确乎是奖给了新品种的诞生”。1987年他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延文画展,向社会全面地展示了他的潜力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此后,平和而富于激情、敏锐且善于思辨的杨延文可以说得上叱咤当代画坛20年,在20世纪末纷纭多变、泥沙俱下的艺术大潮中,他植根生活与艺术传统的沃土,成为稳定画坛飘摇军心的中流砥柱;在新世纪,面对种种以坚守传统为名的食古不化、形式主义的画坛保守倾向,杨延文以他不受传统笔墨章法桎梏融合中西的形式语言,以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朴素的民间情怀,以他的勇猛精进和时代的审美敏感开拓了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之路。

    杨延文1939年生于河北省深县农村,从小就爱东涂西抹,14岁时只身随家在北京的二姨来到北京门头沟五十二中念书,石景山的郊野景色、永定河边的水际风光,吸引和陶醉了少年时代的杨延文。他常在假日随着爱打鱼的老师在京郊画风景,土桥、河滩石子、盛开的海棠都成为杨延文笔下描绘的对象,就这样从中学时代埋下了他画画最初的基石。这个基石培育了他特有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独特之美,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和多谲的变化也涵养了他敏锐而细腻的艺术体验。在他后来考进了北京艺术学院,师从吴冠中、赵域等先生学习油画艺术时,老师们说他“写生能力强,色彩的感觉好”的评语显然更是对他的这种艺术天资的进一步发掘。196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吴冠中工作室后,曾被再次下放到农村,长期的基层生活积郁了他真挚的情感,勤奋的阅读习惯和所经历的生活变革使得他善于思辨而目光洞若观火。

    1978年进入北京画院时,杨延文审慎而果断地选择了中国画作为专业方向,逐渐从油彩转向墨彩,走上了中国画的创作道路。他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画家必备的修养,坚信绘画创作必须要以情感人,必须要有新意。1979年他畅游三峡,访乐山、下岷江,归来后创作的《翠屏织锦》在建国30周年美展中获奖,使他坚信了中国画的前途在于创新;1981年他远游青海,浩瀚的青海湖、苍茫的海西牧场、风云变幻的雪域与烟岚、神秘的塔尔寺,使画家领略了吞吐八荒的宇宙气象以壮胸怀,归来后所作的《丝绸古道》是画家的成名之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的《江村疏雨》、《江河源》、《西江月》、《侗家村寨》、《渔火》等作品,以杨延文鲜明的艺术特征和言有尽而意味无穷的情感表达方式,记录着画家的艺术行旅和生活感悟,在当时的画坛堪称嘎嘎独造。这构成了杨延文作为中国画画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创造,不仅使他成为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的领军人物,更是拓展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空间,赢得了国际艺坛的喝彩。

    杨延文常说,作画格调要高,但感情却应当和广大人民接近。他总是把目光对准自己熟悉的生活,描绘自己感动过的人和事物,并像诗人一样从中发现自己的感悟。他笔下的北方农家院落和四季山村,总是那样的平实而富有耐人寻味的诗意。杨延文的故乡深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南,当滹水、漳流之冲,内迩京师,外连齐鲁,为畿辅咽喉。对家乡的热爱,常常寄托在他对北方乡间景色的描绘中。方石堆积的围墙、块面结构的房舍、山色有无中的渔舟……连同乡间美丽的传说常常闯进他的梦乡和笔下。

    工厂、农村、江南、大漠,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美,原生态地生发着,将给用心的艺术家以灵感的启迪。时代的陶冶、生活的刺激、修养的顿悟,给予了杨延文创作的激情和创造的智慧。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桂林的生活体验,变幻成《晓月下漓江》的润湿、空明和幽静;《二月春风》里那种江南水乡特有的黑白对比之美和蕴藉其间的文化情韵,《魂断苏州桥》那种朦胧的、内涵着悠悠东方情调的幽深之境,是画家无数次流连江南水乡魂牵梦绕的结晶;长城系列画,更是他塞外生活体验得来的心灵感受和凝聚,《关山月》中,月色之荒寒,情调之苍凉,既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意的启迪,更是他夜半更深,孤身只影,独步古长城头的特殊情绪体验:月光之下,他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呻吟,看到了刀光剑影。所谓“读万卷书”的画外功夫,体现在画家身上常常是优秀古典诗篇审美意境的熏陶和民间文化积淀的大智慧。画家一扫中国传统山水画蒙养萧索或枯寂或华滋的理想幻化语境,而投入情感真挚的目光,投入赤子之心的爱意和关怀。正所谓山水有情,杨延文的情怀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怀,质朴而厚重,真切自然而不事雕琢、做作。也正是这种情怀,透过他天资独具的审美视角,赋予了他的作品新时代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在研究杨延文1978年进入北京画院时何以选择中国画作为主攻方向的时候,美术史家们注意到,“看来他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试验的。其中中国绘画博大精深的传统对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肯定起了重要作用;还有,中国画面临的困境和机遇也一定促使他思考,诱惑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去寻求答案。”(邵大箴语)“(从他)所走过的道路来看,主要不是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而是内在艺术选择的需要,是审美表现和艺术创造的需要,也就是说,是由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气质所决定的。西方油画的艺术表现不能满足他的艺术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语言也不能充分实现他的艺术愿望,他终于走上了中西合璧的道路。”(夏硕琦语)事实正是如此,杨延文自小对中国诗歌、古典戏剧、文学和历史特别偏爱,接受了中华文化传统主流和民间的丰富滋养,他对中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艺术特征具有天生的敏感,杨延文从老师吴冠中那里记下了一句话:“要开辟自己的境界。”这些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中的宝贵内核在杨延文的创作中被作为酵母而发端了,青年时代所接受的系统的西画造型训练和审美培育,则为他打开了另一片天空。

    杨延文的画既有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吸纳了西洋艺术的形式法则,他始终坚持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新技法的追求。他巧妙、机智地把写生与传统中国画语言的表现程式加以整理融合,把西画较为鲜明的色彩与笔墨规范加以融合,他小心谨慎地使这些结合有助于中国画本身的表现力,而不是喧宾夺主,使中国画“洋化”。他在自己的山水画中重视笔墨传统的继承和拓展,更重视对意境的追求。他把山水人物融合成新的绘画面貌,一别古代点景人物的布局,创造了具有时代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水人物画种。他行走在中西艺术交融交汇的边际,在那里发现和拓展着中国画发展的无限空间。他还把斋名取为“铸剑堂”,近年来,他的剑锋不仅指向了空虚的古人笔意和文人情怀这个剩馒头,也去挑战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内涵空泛的风车。也许正是他有十年磨一剑的雄心,在21世纪这个艺术大师们行将远去的时代,更多的人们在杨延文和他的艺术上寄予了重托。

    杨延文是共和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新中国画家的杰出代表。他有着丰厚扎实的生活积累,艺术大家“从心所欲不逾矩”、“于法度中见神奇”的功力和境界,更有着一颗探求中华民族艺术发展新路的壮心,这使他能够将中国艺术的神韵、意境和西方美术的光与色、形式美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品情真意新、形善韵美,潇洒雄奇、舒朗荡漾,凸显出浓郁的现代艺术风貌。他是我国传统艺术向现代审美转换的成功实践者,他所探索创造的中西绘画结合的艺术品貌已为新时代所欢迎,成为继李可染、吴冠中之后中国当代水墨画发展的新的典范。    

已阅1430次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画廊简介】  

版权所有:北京博雅觅庐画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0号紫荆豪庭1座6F 邮政编码:100026
电话:010-85965283 85966756 传真:010-85965283 联系人:丁小姐 穆先生
网址:www.boyamilu.com 电子邮件:boyamilu@163.com website by a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