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展讯 >

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

展览时间:2009年9月8日——9月28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主办单位: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又一重要展览“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将于20099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928。此次展览是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董希文生于1914年,浙江绍兴人。这位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画家。在58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也深刻地意识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体系的重要性。创造和建立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及思想主张成为他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
 
本次展览分为“长征路线写生”、“访苏写生”、“西藏采风”三个部分,展示了董希文在这三个主要创作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写生作品。
1955年为创作红军长征题材的画作,董希文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进行写生。从北京出发,经武汉、重庆到乌江、遵义、娄山关、刷经寺、黑水、毛尔盖、松番、大藏寺、白龙江、腊子口,翻雪山、过草地,历经半年时间。带回大批画作,其中包括《乌江中央红军渡口》、《大渡河泸定铁索桥》、《班佑河畔》、《毛尔盖盛会》、《毛尔盖黑水姑娘》、《藏女阿管》等等。这批本为收集素材而抢时间画出的速写,充满勃勃生机,看似大刀阔斧、潇洒奔放,而在“稳、准、狠”的把握下笔笔精到细致、神气入微,力求达到“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境界。
19572月,董希文被推选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出席苏联“第一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参观了列宁格勒美术学院,接触走访众多苏联画家、作家、戏剧家及音乐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并结下友情。期间他用从中国带去的宣纸画了多幅彩墨人物写生像,有表演艺术家契苍娜泽、涅雪香等等。此外他还多次参观冬宫等艺术博物馆,看到大量西方绘画原作,受到很大触动,更加深入思考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艺术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画家自己面临的多重任务。
19617月,董希文与吴冠中、邵晶坤一同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西藏写生活动,第三次到达藏区。深入日喀则、江孜、帕里、亚东等众多牧区,以热烈奔放、清新刚健的语言描绘大批翻身后的农牧民及烈日下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象,传达出饱满强劲的生命力。如《山歌》、《翻身农奴》、《村姑》、《牧笛》、《捻线藏女》、《冬帐房前的钦米卓朵》、《喜马拉雅山第二高峰下》、《江孜街头》、《边城亚东》、《喜马拉雅山颂》等。色彩明快而概括,笔法酣畅写意,将“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理论得到充分体现,更具有装饰的意味。
 
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美术史中,董希文用他的美术作品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情感,提出了“油画民族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并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对其进行探索,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让我们通过董希文的作品,进入到他的美术世界中,还原和认识一个真正的董希文。
 
                                  

            董希文 《白龙江栈道》31.5×44cm 1955年 水粉               董希文 《班佑湖畔》31.5×44cm 1955年 水粉

 

                                          

       董希文 《班佑湖畔青草地》40×53cm 1955年 油画             董希文 《班佑湖畔牦牛群》40×53cm 1955年 油画

                                                                    

               董希文 《藏女阿管》53×40cm 1955年 油画                   董希文 《边城亚东》54×81cm 1961年 油画

 

 

已阅1064次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画廊简介】  

版权所有:北京博雅觅庐画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0号紫荆豪庭1座6F 邮政编码:100026
电话:010-85965283 85966756 传真:010-85965283 联系人:丁小姐 穆先生
网址:www.boyamilu.com 电子邮件:boyamilu@163.com website by aplan